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中,《那树》是一篇富有深意的文章,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棵树的成长、繁荣直至被砍伐的命运历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基于此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后的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通过树的命运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象征意义。
- 难点: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城市绿化工程的照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到现代都市中树木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这些树木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从而引入课文《那树》的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教师可以提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它的命运如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描写树美丽的句子,体会其优美之处。
2. 挖掘内涵:讨论树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那棵树,在临终前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心得: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围绕一个特定话题进行讨论(如“为什么人类要砍掉这棵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然后各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
总结归纳: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类涉及哲学思考的文章兴趣浓厚,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然而,也存在部分同学因为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而难以完全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结合实际案例来辅助讲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同时也会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让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那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方案及其反思,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