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垣断壁,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课文原文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曾是清朝皇家的御园,集园林艺术与文化瑰宝于一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付之一炬,使其成为了一片废墟。
文章开篇描绘了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如“圆明园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有象征着异国情调的西洋景观。”接着,文章详细叙述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大量文物珍品,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然而,随着英法联军的入侵,这一切化为乌有。“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终,大火烧毁了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知识点解析
1. 词语理解
-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玲珑剔透”形容结构精巧细致,清晰明朗。
- “奇珍异宝”指特别珍贵罕见的宝物。
2. 修辞手法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荒凉进行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3.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对圆明园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拓展思考
学习这篇课文时,除了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外,还应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