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马说》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韩愈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激发学生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象征意义;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 难点:
理解作者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人才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韩愈的相关信息,尝试翻译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千里马’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你觉得谁应该为这种情况负责?”
引导学生思考“人才”与“识才者”的关系,引出《马说》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 疏通文意: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3. 归纳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象征意义。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析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论点”的逻辑顺序。
2. 品析语言:
选取重点语句进行赏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体会作者的讽刺与感慨。
3.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人才”“识才者”的看法,增强课堂的现实意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对比《马说》与《爱莲说》《陋室铭》,分析韩愈在不同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2. 写作练习:
假设你是“千里马”,写一段话,向“伯乐”诉说你的渴望与无奈。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人才需要被发现,也需要自我努力”的道理。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勇于展现才华。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是一匹“千里马”》。
六、板书设计
```
《马说》教学设计6
——韩愈
一、内容梳理:
千里马 → 才能出众的人
伯乐 → 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 不识才、压制人才的人
二、主题思想:
抒发对人才被埋没的不满,呼吁社会重视人才。
三、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课堂效果、学生参与度、教学策略是否合理等,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备注: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文本解读与现实联系,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