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在线等,求秒回,真的火烧眉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3 08:20:2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减法的含义。

2. 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并进行验证。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减法的实际意义。

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2. 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验证。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实物教具(如小棒、数字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新课。例如: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些苹果,一共有10个。小明拿走了3个,那么还剩几个呢?”

引导学生用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减法的意义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的运算。例如:

- 有8只小鸭子,游走了2只,还剩几只?

- 小红有5支铅笔,送给了同学2支,还剩几支?

通过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求剩余”或“求相差”的运算。

(2)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的基本结构:

加数 + 加数 = 和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减法的结构:

被减数 - 减数 = 差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 如果知道“和”和一个加数,可以求出另一个加数:

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 同理,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可以求出“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 差

-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可以求出“被减数”:

被减数 = 减数 + 差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这些关系,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列式验证。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

出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例如:

- 12 + 8 = 20,那么 20 - 8 = 12 对吗?

- 15 - 6 = 9,那么 9 + 6 = 15 对吗?

(2)应用练习

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

- 小明有15元钱,买了一本书花了7元,还剩多少钱?

- 妈妈买了24个鸡蛋,吃了6个,还剩多少?

(3)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道综合题,要求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减法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

- 加法和减法之间存在互逆关系。

- 我们可以通过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5. 作业布置(2分钟)

1.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

2. 自己编一道加法题和一道减法题,并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3. 观察生活中的减法现象,写一段话描述。

六、板书设计:

```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 减法: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求剩余。

例:10 - 3 = 7

2. 加减法的关系:

- 加数 + 加数 = 和

- 被减数 - 减数 = 差

- 和 -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 被减数 - 差 = 减数

- 减数 + 差 = 被减数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在理解“互逆关系”时仍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强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