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丑石》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通过“丑石”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掌握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思考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丑”与“美”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培养学生尊重平凡、珍惜内在价值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丑石”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丑石”中感悟到深刻的哲理,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贾平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初步思考“丑”与“美”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外表不起眼但内心却很特别的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甚至一个人?”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课题《丑石》,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陨落”“琢磨”“天工”等。
3. 学生复述文章内容,教师补充梳理情节脉络。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结构分析
-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 作者是如何由“丑石”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
2. 人物形象分析
- “我”与“爷爷”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爷爷”对“丑石”的态度给了“我”怎样的启发?
3. 语言赏析
- 找出文中有深意的句子,如“它不是月亮,也不是星星,但它却是宇宙间最独特的存在。”
- 分析这些句子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4. 象征意义探讨
- “丑石”象征着什么?
- 为什么说“丑”中蕴含着“美”?
- 你是否认同“真正的美是内在的”这一观点?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片段,了解其写作风格。
2. 讨论: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忽视过一些看似普通却有价值的事物?
3. 小组合作:以“我眼中的‘丑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一块被人们视为“丑”的石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真正的美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与意义。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会欣赏那些不被注意的“丑石”,发现其中的独特价值。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对“丑石”的理解。
2. 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此处可填写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反馈、改进措施等)
附录:推荐阅读
- 贾平凹《秦腔》
- 贾平凹《废都》
- 朱光潜《美学散步》
备注: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丑石》一文,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文学素养,同时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