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指南解读】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也在持续优化。其中,溶栓治疗作为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2023年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指南》进一步规范了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
本指南由国内权威专家团队共同制定,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旨在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对指南内容进行简要解读。
一、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指南明确指出,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符合以下条件:
-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至中度;
- 没有明显出血倾向;
- 无严重高血压或血糖异常等禁忌症;
- 经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确认为缺血性卒中,排除出血性卒中。
此外,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指南也提到“时间窗延长”策略,如通过影像学评估(如DWI/FLAIR不匹配)可考虑在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风险与获益。
二、溶栓药物的选择与剂量
目前,阿替普酶(rt-PA)仍是国内最常用的溶栓药物。指南建议采用标准剂量方案,即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随后1小时静脉滴注完成。
同时,指南强调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例如体重较低或存在其他合并症的患者,需谨慎控制剂量,以降低出血风险。
三、溶栓前的评估与准备
在实施溶栓治疗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如凝血功能、血糖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特别是需要通过头部CT或MRI排除脑出血,并评估梗死区域的大小和范围。
此外,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的潜在风险与获益,取得知情同意。
四、溶栓后的管理与监测
溶栓治疗后,患者需密切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如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指南建议在溶栓后24小时内进行多次神经系统评估,并定期复查影像学资料。
同时,应加强血压管理,维持血压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高导致血管破裂。对于出现症状加重或疑似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联系神经科团队介入处理。
五、溶栓治疗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时间窗限制、出血风险、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溶栓治疗等。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以及联合治疗策略的应用。
总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脑卒中救治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规范诊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有望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关键治疗手段,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