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描绘双龙洞的景色。
- 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与思想深度。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初步阅读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为衬托,展示双龙洞的实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去感受那里的神秘与美丽。”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双龙洞的想象和了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回顾梳理(8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重点回顾文章的结构安排和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
-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 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生动?为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适时板书关键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三)探究学习(20分钟)
1. 分组探究任务
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围绕一个探究问题进行讨论:
- A组:找出文中描写“外洞”和“内洞”的语句,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 B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双龙洞的奇特景象的。
- C组:探讨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 D组: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认为双龙洞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 小组汇报与交流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A组指出外洞开阔,内洞幽暗,形成鲜明对比。
- B组分析了“石钟乳”“石笋”等比喻,增强了画面感。
- C组发现作者从兴奋到沉静,再到敬畏的情感变化。
- D组则从视觉、听觉、心理等多角度表达了对双龙洞的喜爱。
(四)拓展延伸(7分钟)
教师出示一段关于“溶洞地貌”的科普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双龙洞的地质成因。随后提出开放性问题:
- 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
- 你是否愿意将这篇课文推荐给朋友?为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
- 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情礼赞。
- 写作中要注意观察细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才能让文字更具感染力。
最后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曾经游览过的一个景点,要求有具体描写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思考,在交流中提升了表达能力。但在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部分小组的探究深度还有待加强。今后应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备注: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设计,旨在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