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灰雀》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复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 通过对话分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还记得昨天我们学了什么吗?谁能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A:故事讲的是列宁在公园里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然后他和一个小男孩进行了一番对话,最后灰雀又回来了。
教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走进这个故事,看看列宁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回顾课文(8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部分,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对话内容。
学生B:列宁问小男孩有没有看到灰雀,小男孩一开始没有说实话,后来在列宁的引导下承认了。
教师:对,那你们觉得小男孩为什么会撒谎呢?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C:可能是因为他怕被批评,或者觉得自己做错了事。
教师:说得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段对话,看看列宁是怎么一步步引导小男孩说出真相的。
(三)深入分析(15分钟)
教师:请大家朗读课文第3—7段,注意语气和表情的变化。
(学生朗读)
教师:刚才我们听了这段对话,大家注意到列宁说话时用了哪些词?比如“一定”、“会”、“当然”。
学生D:这些词让小男孩感到列宁对他很信任,所以才愿意说出来。
教师:没错。列宁并没有直接责备小男孩,而是用温和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说明列宁不仅关心灰雀,更关心孩子的成长。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小男孩,听到列宁这样说,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学生E:我会觉得列宁很善良,不会骂我,所以我就会告诉他真相。
教师:非常好。这说明一个人的真诚和尊重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
(四)拓展延伸(8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不小心犯了错,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诚实面对?
学生F:有一次我弄坏了同学的书,不敢说,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说了出来,结果同学原谅了我。
教师:这说明诚实是一种美德,它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五)总结提升(4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分析《灰雀》这篇课文,了解了列宁的智慧和小男孩的转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列宁一样,用耐心和爱心去对待他人,同时也要像小男孩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一次诚实经历》。
2. 朗读课文,尝试模仿列宁的语气进行对话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话分析和情境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实际,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