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说课稿:奇妙的石头碰碰响】一、设计意图: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重要方式。石头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虽然看似普通,但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引导,可以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发展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宝贵资源。本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节以“石头”为主题的科学探索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石头的不同形状、颜色及声音特征,感知石头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材料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
- 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石头若干;
- 木板或塑料板(用于石头碰撞);
- 小鼓、铃铛等乐器(用于对比声音);
-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石头的用途);
- 活动记录表(供幼儿涂色或贴图)。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猜一猜,玩一玩
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的颜色、形状,鼓励幼儿用手触摸,感受石头的粗糙或光滑。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听老师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响声。
2. 探索环节:石头碰碰响
教师分发石头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尝试将石头相互碰撞,观察并描述声音的变化。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的石头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是否会有“叮当”、“咔嚓”等不同的声音。
3. 拓展环节:石头的其他玩法
在幼儿熟悉石头碰撞后,教师可以引入其他材料如木块、塑料块等,进行对比实验,让幼儿发现不同材质碰撞时声音的差异,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感官体验。
4. 总结分享:我听到的声音
幼儿围坐一圈,轮流讲述自己刚才听到的石头声音,并用动作模仿出来。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五、延伸活动建议:
- 在美工区投放石头,让幼儿用颜料、胶水等进行装饰,制作“石头艺术品”;
- 在音乐区提供石头、木块等,让幼儿尝试创作简单的节奏;
- 在自然角设置“石头角”,让幼儿持续观察石头的变化,培养长期观察习惯。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石头为载体,通过“听、看、摸、玩”等多种感官体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会了观察和比较,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材料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七、结语:
《奇妙的石头碰碰响》是一次充满趣味与探索精神的科学活动,它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发现更多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