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辞原文】余幼多病,家贫无资,遂寄居于外祖母之门。年十五,始读《诗》《书》,然性不喜章句,惟好山水之乐。及长,游学四方,历览名山大川,心常念故乡之风土,思归之意日甚。
时值乱世,兵戈四起,民不聊生。吾虽有志于仕途,然见官场腐败,人心叵测,遂萌退隐之念。于是辞别亲友,归乡而去。
归途之中,山川秀美,草木葱茏,心旷神怡。至家,见旧屋犹在,柴扉半掩,童仆尚存,不觉泪下。父老相见,皆喜其归也。
自此,吾弃功名,隐居田园,耕读为业。晨起锄地,暮归读书,与妻儿共度清闲岁月。偶有宾客来访,谈古论今,亦颇得其乐。
然世事难料,乱世未平,朝廷屡召,欲复用吾。吾乃作《归去来辞》,以明心志。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此辞一出,传诵四方,人皆叹其情真意切,志节高洁。后人称之为《归去来辞》,流传至今。
吾虽不求闻达,然愿世人皆能识得本心,知进退之道,守淡泊之志。如此,则人生虽简,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