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近大远小”这一视觉现象的科学原理,初步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
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与科学结合的兴趣,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能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 难点:在实际绘画中准确表现物体的大小变化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投影仪、图片素材(如马路、建筑物、树木等)、画纸、铅笔、橡皮、彩笔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有远近对比的图片(如一条延伸至远方的公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远处的车看起来比近处的小?”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近大远小》。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距离下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距离下,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大小是不同的。越靠近,影像越大;越远离,影像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简单的数学知识(如相似三角形)进行简要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3. 实践操作(20分钟)
(1)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地平线,并在直线上画几座房屋,让它们由近及远逐渐变小。
(2)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自己的画纸上画出一条路,沿路画出行人、车辆或树木,要求表现出“近大远小”的效果。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构图和比例上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给予积极反馈,并指出优点与改进方向。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近大远小”不仅是美术中的重要法则,也广泛应用于摄影、建筑、影视等多个领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
五、作业布置:
绘制一幅以“近大远小”为主题的风景画,要求画面中包含至少三种不同距离的物体,并能清晰体现出大小的变化关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动手实践,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近大远小”的原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比例控制仍存在困难,今后可在课堂上增加更多辅助练习,如使用网格线进行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