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近大远小》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近大远小》教案,有没有人能看懂这题?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7 02:28:37

《近大远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近大远小”这一视觉现象的科学原理,初步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

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与科学结合的兴趣,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能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 难点:在实际绘画中准确表现物体的大小变化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投影仪、图片素材(如马路、建筑物、树木等)、画纸、铅笔、橡皮、彩笔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有远近对比的图片(如一条延伸至远方的公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远处的车看起来比近处的小?”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近大远小》。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距离下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距离下,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大小是不同的。越靠近,影像越大;越远离,影像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简单的数学知识(如相似三角形)进行简要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3. 实践操作(20分钟)

(1)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地平线,并在直线上画几座房屋,让它们由近及远逐渐变小。

(2)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自己的画纸上画出一条路,沿路画出行人、车辆或树木,要求表现出“近大远小”的效果。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构图和比例上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给予积极反馈,并指出优点与改进方向。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近大远小”不仅是美术中的重要法则,也广泛应用于摄影、建筑、影视等多个领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

五、作业布置:

绘制一幅以“近大远小”为主题的风景画,要求画面中包含至少三种不同距离的物体,并能清晰体现出大小的变化关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动手实践,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近大远小”的原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比例控制仍存在困难,今后可在课堂上增加更多辅助练习,如使用网格线进行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