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教案学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 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意境之美与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言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赏析语言特色和意境营造。
- 难点:把握诗歌中“人”与“景”的关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读音频、板书设计等。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孟浩然生平及唐代山水诗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图片:自然风光、古村落、山林小径等,引发学生对“归家”“自然”的联想。
2. 提问引导:你有没有在某个时刻感受到一种“归去来兮”的心境?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感受他的心灵归途。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3. 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整体感知:
-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 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夜归”?
2. 逐句分析:
-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描写的是黄昏时分的景象,寺庙钟声响起,渡口人声鼎沸,表现出尘世的喧嚣。
-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 诗人跟随人群走向村庄,自己却乘舟返回鹿门山,表现出与世俗的疏离。
- “鹿门月照开烟树,梦泽云生蔽草庐。”
- 夜晚的鹿门山被月光照亮,云雾缭绕,营造出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忽闻渔舟唱,始觉天命非吾徒。”
- 诗人听到远处的渔歌,意识到自己并非世俗之人,而是归隐之士。
3. 问题探究:
- 诗人为什么选择“夜归鹿门”?
- 诗中“人”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
- 将《夜归鹿门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两位诗人对归隐生活的不同表达方式。
2. 联系现实:
-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有“归去”的渴望?
- 什么是真正的“归宿”?是物质还是精神?
(五)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 强调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一颗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心。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归隐”或“归心”的理解。
3. 自选一首山水诗,进行仿写或赏析。
五、板书设计:
```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一、内容梳理:
- 黄昏时分:山寺钟鸣、渔梁争渡
- 夜晚归途:乘舟鹿门、月照烟树
- 情感变化:从尘世到自然,从喧闹到宁静
二、情感主旨:
- 对自然的热爱
-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对世俗生活的疏离
三、语言特色:
- 意境深远,画面感强
- 语言简练,富有韵味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个别环节中,如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还不够深入,今后可加强文本细读和引导性提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