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一面”这一事件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在人物刻画中的作用。
-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及其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生平简介)。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阿累及其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或长辈?为什么?”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一面”这个话题。
- 展示课题《一面》,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窘迫”、“书脊”、“颓唐”等。
- 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和鲁迅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当时的社会氛围。
- 第二至五段:描写“我”与鲁迅先生的相遇过程,突出鲁迅的平易近人。
- 第六至八段:讲述鲁迅先生对“我”的关心与鼓励,体现其高尚人格。
- 第九段:总结“一面”对“我”的深远影响。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这些细节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
-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 作者为什么说“那一面”对他影响深远?
- 文章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
- 教师点拨:
-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
- 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增强感染力。
- 以小见大,通过“一面”反映人物的伟大。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鲁迅相关视频片段或展示鲁迅名言,加深学生对鲁迅的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机会见到一位自己敬佩的人,你会怎么做?你希望得到怎样的鼓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鲁迅的精神品质。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与某人的见面,要求写出细节和感受。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朝花夕拾》选篇,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一面》
——阿累
背景:旧上海,贫困生活
人物:鲁迅(慈祥、平易近人)
情感:敬仰、感激、怀念
手法:细节描写、以小见大
启示:平凡中的伟大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文本中获得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