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掌握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正确区分正数与负数。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并运用正负数。
-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尤其是零的特殊地位。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图片、银行账户示意图、天气预报视频片段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展示不同温度的变化情况。例如:
- “今天气温是5℃,明天可能降到-3℃。”
- “某地最高气温是28℃,最低气温是-5℃。”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吗?为什么有的数字前面有‘-’号?”
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存在意义。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概念引入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正数与负数的定义:
- 正数:大于0的数,如1、2、3、…
- 负数:小于0的数,在数字前加“-”号,如-1、-2、-3、…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生活中的正负数
教师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 温度:0℃以上为正,以下为负。
- 财务: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 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为负。
(3)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用正负数表示其中的数值变化,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5、-7、0、+12、-3.5、+0.8
(2)填空题:
- 如果向东走3米记作+3米,那么向西走5米记作______。
- 如果收入50元记作+50元,那么支出30元记作______。
(3)简答题:
-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正负数?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
- 正数与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P10页的练习题第1、2、3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发现的正负数使用场景。
六、板书设计
```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
二、负数:小于0的数(带“-”号)
三、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应用举例:
- 温度:+5℃、-3℃
- 收支:+100元、-50元
- 海拔:+2000米、-100米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正负数,并能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简单应用。但在理解负数的抽象意义时,部分学生仍需进一步引导。今后可增加更多直观教具或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