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
- 学习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其性格特点。
- 掌握“神机妙算”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沉着冷静的品质。
- 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智慧与谋略。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PPT、相关图片、视频片段(如《三国演义》片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它出自哪部名著?”
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军师”“曹操”“箭”等。
-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 分段阅读课文,逐段分析。
- 引导学生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 讨论:为什么诸葛亮敢在大雾天去“借箭”?他做了哪些准备?
4. 角色扮演,体验人物(10分钟)
-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
-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5. 总结提升,拓展延伸(5分钟)
- 教师总结: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借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有远见、有胆识。
- 布置小作文: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19 草船借箭
人物:诸葛亮(智)、鲁肃(忠)、曹操(疑)
情节:借箭前——准备充分
借箭中——利用大雾
借箭后——成功得箭
主题:智慧胜于武力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词语和句式。
2. 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写出读书笔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对人物的理解。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