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鹿洞书院游记】初夏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青石板上,我独自走进了这座被岁月浸润的古书院——白鹿洞书院。它静静地坐落在庐山南麓,仿佛一位沉静的老者,守着千年的文脉与风雅。
踏上石阶时,脚步声在空旷的庭院中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书院的建筑并不恢弘,却处处透着古朴与庄重。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人对文化的敬畏与追求。院中古木参天,松柏苍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似乎连风都在低语,讲述着过往的书声与诗韵。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曾是天下四大书院之一。这里不仅是讲学之地,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之所。朱熹曾在此讲学,陆九渊也曾驻足,他们在这里播下了理学的种子,也种下了无数学子的梦想。如今,虽无昔日的喧嚣,但那份沉静与深邃,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漫步在书院的长廊中,我仿佛看见了古代学子们执卷而行的身影。他们或低头沉思,或高声诵读,一纸一笔间,写下的不仅是文章,更是对真理的追寻。书院的碑刻上,镌刻着历代名人的题词,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豪情与志向。
最令我动容的是书院中的“礼贤堂”。堂内陈列着历代先贤的画像与事迹,每一张面孔都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气质。他们不是神祇,而是凡人,却用一生的坚守与执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他们的画像前,我不禁思索:我们这一代人,是否还能像他们那样,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书院的庭院中,几只麻雀在屋檐下跳跃,打破了这份宁静。我坐在一处石凳上,闭上眼,耳边仿佛传来书声朗朗,那是千年未断的文化回响。白鹿洞书院,不只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尊重、对理想的坚持,始终不应被遗忘。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古老的书院,心中满是不舍。它没有现代建筑的繁华与喧闹,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宁与力量。或许,正是这种沉淀与厚重,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白鹿洞书院,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文化与传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