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及知识点(10页))】《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中。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而且思想深刻,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本文从内容理解、写作特色、重点词句分析、文言知识整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岳阳楼记》的核心知识点。
一、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改革弊政,提倡“以民为本”,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而作。当时滕子京被贬至巴陵郡(今湖南岳阳),重修了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为其题记。范仲淹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二、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1. 交代写作缘由
- 说明自己未到过岳阳楼,但通过朋友的描述了解其美景。
- 引出下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
2. 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 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语句描绘湖水的广阔。
- 描写阴晴变化下的不同景色,为后文的情感铺垫。
3. 第三段: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
- 写出在不同天气下,人们因景生情,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概念。
4. 第四段: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 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 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5.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并表达对友人的勉励
- 呼应开头,强调文章的意义在于劝诫世人要有远大志向。
三、重点词句解析
| 句子 | 解释 |
|------|------|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 |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山峦,吞没了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广阔无边。 |
|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 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峰也失去了轮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船桅倒下,桨折断。 |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在朝廷做官就忧虑百姓,退隐江湖就忧虑君王。 |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1. 通假字
- “属”通“嘱”,意为嘱托。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2. 一词多义
- “或”:有时 / 有的人
- “或异二者之为”(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
- “以”:因为 / 用来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3. 古今异义
- “去”:离开 / 到……去
-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 “微”:没有 / 细小
-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4. 词类活用
- “忧”:名词作动词,担忧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朝廷高位时,就会担忧百姓)
- “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
- “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五、主题思想
《岳阳楼记》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引出对“迁客骚人”情感的描写,最终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积极入世、心系天下的精神风貌。
六、写作特色
1. 情景交融: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引发情感共鸣,体现“以景抒情”的手法。
2. 对比鲜明: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与“古仁人”的胸怀进行对比,突出主题。
3. 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4. 哲理深刻:蕴含深刻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七、拓展阅读建议
1. 阅读《醉翁亭记》(欧阳修):与《岳阳楼记》同为宋代名篇,风格相近,可进行比较阅读。
2. 学习其他范仲淹的作品,如《渔家傲·秋思》,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
3. 探索“先忧后乐”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思考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八、复习要点总结
- 背诵全文,掌握重点句子含义。
-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 分析文章结构与写作手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政治抱负的佳作。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