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谈骨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谈骨气》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吴晗。文章通过列举历史上三位具有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的人物事迹,阐述了“人要有骨气”的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气节、坚守原则的精神传统。本文语言简练、论点明确,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教育意义,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及结构特点;
-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如论点、论据、论证的运用;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骨气”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 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骨气”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 难点:引导学生将“骨气”这一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人物故事资料、课堂讨论问题提纲。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骨气”的名人名言或历史人物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仁人志士的视频片段,或者展示文天祥、苏武等人物的图片,引出“骨气”这一主题。提问:“你认为什么是‘骨气’?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有‘骨气’的人?”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做人要有骨气。
3. 分析文章结构:提出论点 → 举例论证 → 总结升华。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文本细读
- 分组讨论:文中提到的三个例子分别是什么?他们的“骨气”体现在哪里?
- 引导学生找出每个例子中的关键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 对比分析
- 对比古今人物的“骨气”,探讨“骨气”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 讨论: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骨气”?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现代生活中体现“骨气”的小故事或新闻片段,如抗疫英雄、坚守岗位的普通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有“骨气”的人或事,增强情感共鸣。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骨气”不仅是历史人物的美德,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骨气”》,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骨气”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谈骨气
——吴晗
中心论点:做人要有骨气
论据:
1. 文天祥宁死不屈
2. 颜渊安贫乐道
3. 苏武牧羊十九年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现实意义:传承民族精神,培养高尚品格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