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故都的秋》一等奖说课稿(7页)】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是郁达夫在1934年所写,是一篇以“秋”为题,抒发作者对北平秋天独特感受的散文。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文本。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写景状物类散文”。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散文,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习如何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结构清晰,情感真挚,非常适合用于课堂教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散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但对于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层含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仍需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他们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描写秋景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散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美感,体会其情感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把握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精读品味—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1. 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北平秋景图片或视频,营造浓厚的秋意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基调。
3. 问题探究法:围绕文章主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深度。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北平秋景图,提问:“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引出课题《故都的秋》,激发学生兴趣。
2. 整体感知(10分钟)
配合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情感基调。
3. 精读赏析(20分钟)
分段讲解,重点分析文中描写秋景的语句,如“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秋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清、静、悲凉”的情感色彩。
4. 合作探究(10分钟)
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故都的秋’而不是‘江南的秋’?”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文化情怀。
5. 拓展延伸(5分钟)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思考“我们身边的‘秋’”,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眼中的秋天。
6.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写作。
七、板书设计
(此处可配图或文字说明)
板书
- 《故都的秋》
- 作者:郁达夫
- 主旨:赞美秋景,寄托乡思
- 特点:清、静、悲凉
-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描写秋景的精彩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散文的阅读方法,提升了文学欣赏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景与情”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将在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