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演示教学(14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表达方式。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学习本文通过抒情叙事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在文本中捕捉细节、感受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韩愈对侄子的深切哀思,体会亲情之重。
-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增强感恩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方式。
- 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
- 难点:
- 把握作者在悲痛中蕴含的理性思考与情感交织的特点。
- 理解“祭文”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与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韩愈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设计(14页内容)
第1页:导入新课
- 展示图片:韩愈画像、唐代文人生活场景。
- 提问:“你有没有写过悼念亲人的文字?是什么感受?”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千古传诵的悼念之作——《祭十二郎文》。
第2页:作者简介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 代表作品:《师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 本篇是为其侄子韩老成所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第3页:写作背景
- 韩愈自幼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 十二郎为韩愈从兄之子,年少时与其关系亲密。
- 十二郎病逝,韩愈悲痛万分,写下此文以寄托哀思。
第4页:题目解析
- “祭十二郎文”:即“祭奠十二郎的文章”,属于古代“祭文”体裁。
- 祭文特点:多用于追悼亡者,感情真挚,语言庄重。
第5页:整体感知
-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并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调。
- 思考问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哪些情感层次?
第6页:字词积累
- 实词:如“吊”“恸”“卒”“归”等。
- 虚词:如“之”“其”“而”“乎”等。
- 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第7页:逐段讲解(第一段)
- 内容概要:开篇点明写作缘由,表达哀伤之情。
- 关键句:“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 分析:时间明确,情感沉痛,体现作者内心的压抑与悲伤。
第8页:逐段讲解(第二段)
- 内容概要:回忆与十二郎共处的往事,表达思念之情。
- 关键句:“吾少孤,不及事吾父母。”
- 分析:通过回忆童年经历,展现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
第9页:逐段讲解(第三段)
- 内容概要:叙述十二郎去世后的心情变化,表现悲痛与无奈。
- 关键句:“呜呼!吾少孤,不及事吾父母。”
- 分析:情感层层递进,由悲转痛,由痛转悔。
第10页:逐段讲解(第四段)
- 内容概要:反思自身责任,表达愧疚之情。
- 关键句:“彼有知,不如无闻;不如吾闻之。”
- 分析:情感达到高潮,既有哀思,也有自责。
第11页:情感分析
- 情感线索:哀→思→悲→悔→痛→慰。
-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
- 引导学生体会“情真则文美”的写作原则。
第12页:语言特色
- 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 多用口语化表达,如“呜呼”“吾意”“岂料”等,增强感染力。
- 句式长短结合,节奏起伏,情感跌宕。
第13页:拓展延伸
- 对比其他祭文:如《祭妹文》《项脊轩志》等,体会不同风格。
- 讨论:现代人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是否还需要传统形式?
第14页: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 小结:本文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是古代祭文的典范之作。
- 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一位亲人的情感,要求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情感脉络:哀 → 思 → 悲 → 悔 → 痛 → 慰
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写作特点:记叙+抒情,细节动人
```
六、教学反思
- 本节课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相结合,学生参与度高。
- 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可增加更多互动环节。
- 后续可结合其他文言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