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更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已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首先,正确的政绩观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绩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体现。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只追求表面的“亮点工程”或短期效益,而应把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只有真正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树立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其次,要注重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政绩,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甚至出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数据增长,但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稳定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时,必须统筹考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再次,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政绩的形成,离不开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推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能因怕担责而回避问题,也不能因怕出错而停滞不前。唯有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唯GDP论”的倾向,这容易导致干部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因此,应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将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纳入考核指标,引导干部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形式”向“重实效”转变。
总之,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不断深化对政绩观的理解和认识,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服务人民、推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