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绝翻译文言文】《广陵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琴曲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与“广陵散绝”这一典故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广陵散绝”的出处、含义及相关的文言文翻译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广陵散绝”出自《晋书·嵇康传》,讲述了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因触怒权贵而被处死的故事。在临刑前,他弹奏了《广陵散》一曲,之后此曲便失传,因此后人用“广陵散绝”来形容某种艺术或文化的失传或消亡。
《广陵散》不仅是一首琴曲,更是嵇康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他对自由、高洁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世俗权势的蔑视。其旋律悲壮激昂,富有哲理意味,是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体现。
关于“广陵散绝”的文言文原文,主要见于《晋书·嵇康传》中的一段记载:
>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伏羲作琴,伏羲之音,雅而能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今观其声,悲而不哀,哀而不伤。’遂绝。”
这段文字虽未直接提及“广陵散”,但可以推断出嵇康所弹之曲即为《广陵散》。后世多以此曲为“广陵散绝”的代表。
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康将刑东市 | 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决 |
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 三千名太学生请求以他为师 |
弗许 | 没有被允许 |
康顾视日影 | 嵇康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 |
索琴弹之 | 要来琴弹奏 |
曰:“昔伏羲作琴,伏羲之音,雅而能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 他说:“从前伏羲制作了琴,伏羲的音乐,典雅而带有哀思;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想着流水。” |
今观其声,悲而不哀,哀而不伤。 | 现在我听这琴声,悲伤却不悲哀,悲哀却不伤痛。 |
遂绝。 | 于是曲终。 |
三、结语
“广陵散绝”不仅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独立人格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文言文的记载与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与情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广陵散》的曲谱、演奏风格或其在后世的影响,可参考相关古籍与音乐研究资料。
以上就是【广陵散绝翻译文言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