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派遣刺客荆轲前往秦国行刺秦王嬴政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原文节选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击,断其袖。……”
二、翻译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颅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依次进入宫殿。到了殿前,秦武阳脸色变了,非常害怕,群臣感到奇怪。荆轲笑着对秦武阳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人,从未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宽容,让他能在您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拿走武阳手中的地图!”荆轲拿起地图,献上。地图展开后,匕首显露出来。荆轲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但还没到秦王身上,秦王惊慌,自己站了起来,衣袖被扯断。秦王拔剑,剑太长,抓不住剑柄。当时情况紧急,秦王急忙击打,结果砍断了荆轲的袖子。
三、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 内容 |
出处 | 《战国策·燕策三》 |
作者 | 刘向(西汉)整理 |
背景 | 战国末年,秦国强盛,燕国危在旦夕 |
人物 | 荆轲、秦王嬴政、樊於期、秦武阳、太子丹 |
主题思想 | 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斗争 |
艺术特色 | 语言生动,情节紧张,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
历史意义 | 虽然刺杀失败,但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事迹,象征反抗强权的精神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戏剧、影视的重要题材,如《史记》《水浒传》等均有相关描写 |
四、重点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奉 | 送上、捧着 |
图穷匕见 |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目的暴露 |
揕 | 刺 |
袖绝 | 衣袖被扯断 |
假借 | 宽容、原谅 |
北蕃 | 北方边远地区 |
蛮夷 | 对边远民族的蔑称 |
五、拓展思考
1. 荆轲为何选择刺杀秦王?
荆轲受燕太子丹委托,目的是阻止秦国进一步扩张,保护燕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2. 刺杀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反应迅速,且荆轲缺乏实战经验,未能在关键时刻下手。
3. 荆轲的形象有何特点?
他勇敢无畏、重义气、有谋略,是一个典型的“侠客”形象。
六、结语
《荆轲刺秦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还能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
以上就是【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