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节选: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孔子遇鲁灾,而作春秋。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问题解析:
1.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描述喜雨亭的由来及其命名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的向往。
2. 文中提到的“喜”具体指什么?
答:“喜”主要指久旱逢甘霖所带来的喜悦。文中多次提到百姓因降雨而欢欣鼓舞,这种喜悦也感染了作者,使他为自己刚刚建成的亭子取名为“喜雨亭”。
3. 苏轼为何要为亭子取名为“喜雨亭”?
答:因为这座亭子是在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后建成的,这场雨缓解了干旱,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快乐,所以苏轼将其命名为“喜雨亭”,以此纪念这一令人欣喜的时刻。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深意?
答:最后一段强调了自然界的风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格。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这正是他超然物外心态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喜雨亭记》不仅是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更是一部反映人生态度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迎来彩虹。希望这些解读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