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部分依然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咏物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以其含蓄隽永、意蕴深远的特点,成为考生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将围绕“2018高考咏物诗鉴赏”这一主题,从咏物诗的定义、艺术特色、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定义与特点
咏物诗,顾名思义,是以自然景物或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诗,而是通过描绘某一具体物象,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或哲理思考。如唐代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以春日景象起笔,实则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咏物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象征、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这些手法使得咏物诗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富有思想深度。
二、2018年高考中的咏物诗赏析
在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咏物诗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题中。例如,有的题目选取了宋代诗人陆游或苏轼的作品,要求考生分析其描写的物象及其象征意义。如:
> “细雨骑驴入剑门,断云零落暮山横。”
>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这首诗虽未直接咏物,但“细雨”“驴”“剑门”等意象共同构建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
又如:
>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 ——王庭筠《绝句》
此诗通过对“竹影”“梅花”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怀,体现了咏物诗“借物言志”的典型特征。
三、咏物诗的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在高考中,咏物诗的鉴赏题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指出诗中所咏之物及其特点
要求考生准确识别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象,并概括其外在特征。
2. 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或诗人情感
需要结合诗句内容,推断物象所承载的深层含义,如“梅”象征坚贞,“柳”象征离别等。
3.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如拟人、比喻、对比、衬托等,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作用。
4. 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哲理内涵
要求考生能够从物象出发,联系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1. 紧扣文本,避免空泛
答题时应以诗句为依据,不能脱离原文进行主观臆断。
2. 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使用术语如“象征”“拟人”“借景抒情”等,增强答案的专业性。
3. 注重逻辑结构
先指出物象,再分析其象征意义,最后联系作者情感或思想,层层递进。
4. 积累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如“松柏”象征坚韧,“荷花”象征高洁,“燕子”象征离别等,有助于快速理解诗歌内涵。
五、结语
咏物诗是中华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文体,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对于2018年的高考考生而言,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不仅是应对考试的需要,更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多读多思,勤于积累,真正领悟古诗之美,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