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在唐代众多诗人中,白居易以其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诗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不仅文辞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关怀。其中,《观刈麦》便是他以笔为剑,直击社会现实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期间,当时他亲眼目睹了农民在酷暑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内心深受触动。诗中描绘了农人割麦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开篇便点明了农村生活的紧张与忙碌。五月正是麦收时节,农民们几乎无暇休息,日夜操劳。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描写的是妇女和孩子送饭到田间,虽是日常小事,却透露出家庭的团结与辛劳。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句写出了男人们在田地里劳作的情景,他们挥汗如雨,只为换取一点微薄的收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形象地刻画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痛苦,脚下的土地热得发烫,后背被阳光晒得发烫,令人动容。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全诗中最令人心酸的一句。农民们虽然筋疲力尽,却仍然希望夏天能再长一些,以便多割几亩麦子。这种近乎绝望的渴望,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结尾部分,白居易将目光转向自己:“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因自己的安逸生活而感到内疚,无法忘记眼前所见的苦难。这种自省精神,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观刈麦》虽短,却字字珠玑,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充分展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它不仅是一首描写农事的诗,更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画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