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作文2750字)】《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他1926年所写的十篇散文。这些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既有对旧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亲情、友情、师恩的深情回忆。整部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不仅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动,更被鲁迅先生那种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思考方式所吸引。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一些摘抄与感悟,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分享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体会。
一、《狗·猫·鼠》——对弱者的同情与对强权的讽刺
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以自己幼时养的一只小隐鼠为引子,讲述了他对猫的厌恶。他将猫比作那些欺压弱者的人,而老鼠则是被压迫的群体。文章中写道:“我总觉得这人面的兽,无耻的禽,实在比那细腰蜂更可恶。”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鲁迅先生用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不公与压迫的愤怒。
同时,他也提到自己小时候曾因为误以为猫吃了小隐鼠而“打”猫,后来得知真相后感到懊悔。这种情感的变化,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对错误行为的反思。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误解而伤害他人,但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习成长。
感悟: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对人下定论,尤其是对那些看似“强大”的人。真正的正义,不是靠暴力来实现,而是需要理性与同理心。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即使它微不足道。
二、《阿长与〈山海经〉》——平凡中的伟大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的保姆长妈妈。她虽然粗俗、迷信,甚至有些唠叨,但她对鲁迅的关爱却是发自内心的。她为了满足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不惜翻山越岭去买书,最终送给了他一本珍贵的书。鲁迅在文中写道:“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段描写让我感动不已。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她的行为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与真诚。在鲁迅的眼中,长妈妈是一个“伟大的神力”,因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爱。
感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温暖痕迹的人。
三、《二十四孝图》——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对封建孝道的一种深刻批判。他通过讲述“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他在文中写道:“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鲁迅先生认为,这些所谓的“孝道”其实是一种虚伪的道德绑架,是对人性的摧残。他指出,真正的孝道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的服从与牺牲。
感悟:
封建礼教虽然已经远去,但它的影子依然存在于某些人的思想中。我们应当反思传统观念中哪些是值得继承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五猖会》——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在《五猖会》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盼望看五猖会的经历。然而,父亲却在他即将出门前让他背诵《鉴略》,导致他错过了这场盛大的活动。鲁迅写道:“我忽然似乎觉得,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至今还记得,我那时是何等的悲哀。”
这段描写让我深有感触。孩子本应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父母往往以“教育”之名剥夺了他们的快乐。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对教育方式的反思。
感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与兴趣,家长不应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塑造孩子。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压制他们的个性。只有在自由与尊重的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阵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篇。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及后来进入三味书屋学习的经历。百草园是他的乐园,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童趣;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压抑、刻板的学习环境。
文中写道:“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想象力的童年世界。而当他进入三味书屋后,一切都变得严肃而枯燥,甚至连老师也显得古板而严厉。
感悟:
成长是一段必经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成长都是愉快的。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变化。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童年的快乐虽然短暂,但它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
六、《父亲的病》——对医生与迷信的反思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了父亲生病时,家人请来的“名医”如何耽误治疗,最终导致父亲去世。他写道:“我确信,我的父亲是被‘医’死的。”这句话充满了愤怒与无奈。
鲁迅先生不仅批判了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也揭露了人们对迷信的盲目信任。他指出,许多所谓的“名医”不过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谋取私利,而非真正治病救人。
感悟:
科学与理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疾病与困难,我们应当依靠科学的方法,而不是迷信与无知。只有不断追求真理,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七、《琐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在《琐记》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南京求学时的经历,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提到学校里的腐败现象、同学之间的冷漠与虚伪,以及他对新思想的向往。
文中写道:“我那时也是和现在一样的,喜欢和人争辩,喜欢和人闹别扭。”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自我反思,使文章更具深度。
感悟: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觉醒与努力。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光鲜,更要关注背后的阴暗面。只有敢于质疑、勇于改变,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八、《藤野先生》——对师恩的感激与对民族尊严的坚持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日本留学期间一位老师的怀念之作。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的老师,他对鲁迅的关心与指导,让鲁迅深受感动。鲁迅在文中写道:“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藤野先生不仅教授知识,更教会了鲁迅如何做人。这种精神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学术传授。
感悟: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导者。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要珍惜那些在我们成长路上给予帮助的人,感恩他们的付出。
九、《范爱农》——对友情与命运的感慨
《范爱农》是鲁迅对一位朋友的回忆。范爱农是一个正直、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但最终因社会的黑暗而郁郁寡欢,最终自杀身亡。鲁迅在文中写道:“他像一只孤雁,独自飞向未知的远方。”
这段文字充满了悲凉与惋惜。范爱农的命运令人唏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挣扎。
感悟:
人生如梦,命运多舛。我们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挫折与失败。但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方向。范爱农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也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十、结语:朝花夕拾,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过去的深情回顾,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鲁迅先生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心,勇敢地面对生活。
正如他在《朝花夕拾》中所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但那些曾经的美好与痛苦,依旧在我们心中回响。
总结:
《朝花夕拾》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思想变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成长的意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