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通过朗读和复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司马光的机智与勇敢。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敢于担当的精神。
- 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司马光救人的过程,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临危不乱”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司马光的基本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吗?他曾经用一块石头救了小伙伴,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司马光》这篇课文,看看他是如何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智慧和勇气的。”
2. 复习回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如:
- 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背景。
-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件?
通过简短的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深入阅读与理解(15分钟)
- 分段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重点讲解司马光救人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 关键词句分析:找出描写司马光动作、语言的句子,如“他没有慌张,而是迅速拿起一块大石头砸向水缸”,引导学生体会其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 情境模拟: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的小朋友,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司马光为什么能想到用石头砸缸?
- 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
- 你认为“聪明”是什么意思?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5. 角色扮演(8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司马光、落水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等,再现课文中的情景。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理解。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 司马光是一个勇敢、冷静、聪明的孩子。
- 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冷静,积极想办法解决。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像司马光一样,遇事不慌、勇于担当。
7. 作业布置(2分钟)
-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司马光》,要求写出你对他最佩服的地方。
- 向家人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司马光》第二课时
——聪明勇敢的司马光
故事背景:小时候
关键事件:砸缸救人
人物特点:冷静、果断、机智
启示:遇事不慌,动脑思考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积极,今后可进一步优化小组分工,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