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学记》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学记》原文及译文,有没有人能看懂这题?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15:14:54

《学记》原文及译文】《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出自《礼记》之中,相传为战国时期思孟学派所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之一。全文虽短,但内容精辟,涵盖了教学原则、师生关系、学习方法、教育目的等多个方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𫍲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庶民之子,教之以义;贵人之子,教之以仁。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其思也深而通,其事也简而明,可谓善教矣。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二、《学记》译文

思考问题要遵循法度,寻求贤良之人,能够获得名声,却不足以感动众人;亲近贤才、体恤远方的人,虽然可以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感化百姓。所以,君子如果想要改变民风、形成良好习俗,就必须从教育开始。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治理人民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普通百姓的孩子,教导他们讲义理;贵族子弟,则教导他们讲仁爱。凡是学习的道理,最困难的是找到一位好老师。只有老师严格,才能使道理受到尊重;只有道理被尊重,百姓才会懂得尊敬学习。

因此,君子的教学方式,是以启发为主。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导而不强迫,就会和谐;激励而不压抑,就会容易;启发而不直接告诉,就会促使思考。和谐、容易、善于思考,可以说是善于启发了。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有四种过失:有的是因为贪多,有的是因为学得太少,有的是因为太轻率,有的是因为停滞不前。这四种过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不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思,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缺点。

善于唱歌的人,能让别人跟着他唱;善于教学的人,能让学生继承他的志向。他的话简明扼要,思路深刻通达,做事简明清晰,可以说是一位善于教学的人。

君子的教学,是以启发为主。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导而不强迫则和谐,激励而不压抑则容易,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则促使思考。和谐、容易、善于思考,可以说是一位善于启发的老师。

三、结语

《学记》虽为古代经典,但其所阐述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它强调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重要原则,对现代教育仍有深远影响。通过研读《学记》,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今天的教育实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